
周五打开股票账户,一片绿油油的数字跳进眼里,上证指数跌了近1%,创业板指直接崩了4.5%,前几天还热火朝天的半导体、电池板块像是被泼了盆冰水,集体重挫。
中芯国际的静态市盈率超过300倍,多家券商系统里它的两融折算率直接被调为零,不能再抵押借钱买股了这个消息像颗炸弹,瞬间引爆了高估值科技股的抛售潮。 手里攥着热门科技股的散户们心里直打鼓:“这才涨了几天,怎么说崩就崩? ”
这场暴跌不是偶然,是几个因素拧成了一股绳。 首当其冲的是估值泡沫的挤压。 科创50指数的动态市盈率冲到了180倍以上,半导体板块的市净率分位数高达99.3%,寒武纪的市销率甚至突破115倍,远超国际龙头英伟达的20倍。
高盛CEO公开警告AI资本可能无法获得回报,市场对人工智能泡沫的担忧瞬间升温。 融资盘在节前已突破2.4万亿元,杠杆资金扎堆在科技股里,一旦风吹草动,获利了结的冲动就像决堤的洪水。
展开剩余76%外部环境的变数也在添柴加火。 美元指数突破99关口,美债收益率反弹,美联储降息预期推迟,全球资金开始从新兴市场回流。
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出187亿元,外资的快速撤离放大了A股的波动。 盘后传出的中美互相征收船舶特别港务费的消息,虽然不是全面贸易战,但足够让市场联想到2018年的关税摩擦,恐慌情绪像瘟疫一样蔓延。
市场内部的结构问题更让跌势雪上加霜。 前期资金过度集中在半导体、AI硬件等强势股,交易拥挤度极高。
程序化交易在沪指跌破3250点支撑位后触发连锁抛售,量化基金单日赎回超50亿元,两融余额骤降432亿元,杠杆资金的平仓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去。
但暴跌中也有暗流涌动。 资金正在疯狂切换阵地,从高估值科技股流向低估值防御板块。 水泥建材、燃气、公用事业逆势上涨,红利相关股票拉升超1%,券商股涨了1.4%。
国有大型银行、饮料乳品行业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,而半导体、电池、消费电子则成为出血点。 这种高低切换释放出明确信号:市场风格正在从进攻转向防守。
面对这种行情,散户最纠结的是下周一该割肉还是硬扛。 答案取决于你手里攥着什么票。 如果持有的是前期涨疯了的题材股,比如蹭热点涨起来、市盈率几百倍的科技股,建议趁反弹果断减仓。
这类股票全靠情绪推动,一旦资金撤离,下跌风险最大。 燕东微、华虹公司等芯片股单日跌幅超过8%,就是活生生的例子。
如果拿的是有业绩托底的优质股,比如制造业里有技术优势的企业,只是被大盘拖累错杀,那没必要恐慌。
长江电力通过乌东德水电站并网,一季度发电量增长12%,股息率超过5%;美的集团在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下,4月销量同比增长18%。 这些公司基本面没变,下跌反而可能砸出黄金坑。 但补仓要分批进行,别一把梭哈。
对于仓位重、心态快崩的投资者,减仓到能睡着觉的程度是务实选择。 A股散户占比高,羊群效应明显,恐慌性抛售容易放大波动。
历史上看,硬扛压力往往导致割在最低点。
控制仓位不是认输,而是保留子弹等待更明确的信号。
当前市场的关键变量是三季报和政策动向。 10月底三季报集中披露,业绩确定性强的公司会率先修复。
政策面上,10月下旬的重磅会议可能释放稳增长信号,美联储10月28日的议息会议也会影响全球流动性。 如果国内降准降息等逆周期工具落地,市场情绪有望快速回暖。
但更深层的矛盾在于,A股始终难以摆脱“跟跌不跟涨”的宿命。 外资占比提升后,北向资金单日百亿级的流出就能搅动市场;散户主导的投资者结构让情绪化交易盛行;衍生品对冲工具不足,使得机构在极端行情下只能被动抛售。 这些结构性问题不解决,下一次外部冲击来时,市场可能还会重复今天的剧本。
科技股的高估值究竟是产业升级的合理溢价,还是资本狂欢的泡沫? 当寒武纪的市销率冲到115倍,但研发投入占比却下降6.75个百分点时,市场的狂热是否已经透支了未来的成长空间?
而另一边,长江电力等红利股股息率超过5%,却因缺乏故事被资金冷落,这种分化是价值发现还是市场短视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发布于:江西省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